阅读历史 |

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 经济价值和传承(2 / 3)

加入书签



这一次常依农这位华医大学的校长只所以带着团队来到这么偏远的地方,这和他的推荐有关。

他所在的村子有个跑山人,以前还是一位赤脚医生。后来因为行医规范卡的比较死,再加上因为治疗的一位病人胡闹,结果以讹传讹坏了名声,之后只能出门打工了。很多年就没见过。

去年的时候他春节回来,又见到了对方。对方因为在工地上意外受伤没办法再干体力活了,只能回到老家靠着一些竹编,还有别的手段讨点生活。

于是又把炮制中药的手艺捡了起来,虽然身体原因没办法进深山采药了。但不得不说的是经济的发展把年轻人吸引到了城市也有别的好处。

大家都不需要再靠山吃山,山里一些名贵经济价值大的草药固然还有很多人采摘。但那些经济价值不是很高,而且需要特殊手法炮制的中药基本没人采摘了。

所以这位老人在村子附近的山里转一转,采一些回来炮制炮制卖给中药店也能给孙子买点零食买点肉啥的。

在加上这些年中药开始在国内渐渐抬头,他的生活又好过了不少。

所以当华医中药这边开始寻找有特殊手法炮制中药手艺人的时候,他这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同村的这位大爷。

于是立刻就向学校举荐,但因为华医中药这边给的酬劳很高,于是各种有的没的信息蜂拥而至。华医中药那边管理这个项目的部门忙的那是不可开交。

于是孙铭阳转念一想直接请假回了村子一趟,从这位大爷手里买了一些炮制好的中药回到学校那边给学校领导看。

这一看立刻确定这的确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手艺人,华医中药那边刚要派人过来接触。正好常依农这边在时差东北这边中药基地的情况,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顺带走了这一趟。

“所以有的时候学会一门手艺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凭借这个生活的更好真的会影响到传承的。”常依农有些感慨的摇了摇头。

作为华医大学的校长他有一点感觉的特别深刻,那就是早几届的华医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贫苦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要门来自贫穷的大山,要门就是家庭经济条件极差。

因为华医大学这边学费很低,甚至奖学金似乎还很好拿所以就报考了华医大学。

那几年有很多从华医大学附中培养出来的孩子,高考之后都选择了其他大学,或者转学了西医,当时看的常依农真的是痛心疾首很想去劝对方继续学中医。

结果对方家长一句:“学西医毕业之后一个月好几万,学中医一个月能赚多少钱?”瞬间把他憋的没话说。

有人为了传承为了华夏的瑰宝愿意付出无私奉献,但大多数人都是要生活的。

所以在法律框架内,能不能赚钱,或者毕业之后好不好找工作,找到的工作好不好能赚多少钱,成了很多大学科目报考最多也是最直接的衡量标准。

而这几年华医大学的学生来源就多了起来,哪怕是华医大学这边已经连续三年提高录取分数线,报考的人数依然每年剧增。

甚至就连附中都变得火爆起来,原因就是上了华医大学的附中,可以更好的进入华医大学。而不像其他外省那样直接分数线卡死少一分都不行。

有如此改变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医开始不断兴起,实惠且效果好的中医大夫在医院越来越越受欢迎。

这门手艺学了可以讨生活,而且还能让生活变得更好,这收欢迎的程度自然一下子就拉升一大截。

车开到村口,只能下车步行了,现在村村通修路建设还在计划中,虽然有试点的地方。那显然不会在这种偏远的山村。

有人说偏远的山村更需要修路,富裕的地方路都修的走不完了,为什么不先修山村的路,这不公平。

其实很多时候这个公不公平没有关系,实际原因就是富裕的地方修路更方便也更容易。

因为富裕的地方不说多也会有几条不错的县道、乡道什么的。

以这些县道乡道为根基,顺着他向着四周蔓延,只要修一条从村里到县道或者乡道的路就成。

而像眼前这样的偏远山村,县道和乡道有的时候都坑坑洼洼。想要给这样的村子修路,即便给修你往那条主路上连接都不知道。

想要修这样村子里的路,你首先还要把这边县道或者乡道重新修一遍,这样才有连接点交通才能畅通。

而修乡道和县道那需要使用的资金量可不是一点半点,需要省里那边批复才行。如此自然更容易修的先修,更远一点的存在链接已经路修好的村子,这样不断蔓延修路才有用。

不然路修好了依然出不去修个路有什么意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